疫情诈骗案例(疫情诈骗案例最新)
揭露骗局,守护财产安全
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的当下,各种与疫情相关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还扰乱了社会秩序,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疫情诈骗案例,揭露这些骗局的真相,帮助公众提高警惕,有效防范此类诈骗。
案例一:假冒“健康码”诈骗
背景: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健康码成为出入公共场所的必备凭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发送短信或电话,声称可以“快速办理或修改健康码”。
诈骗手法:骗子通常会冒充卫生部门或疫情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以“系统升级”、“健康码异常需重新办理”等理由,诱导受害者点击含有恶意软件的链接或下载假冒的APP,进而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敏感数据。
防范措施:官方发布的任何与健康码相关的通知都不会要求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支付任何费用,遇到此类信息时,应直接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如拨打当地卫健委或官方客服热线。
案例二:新冠疫苗预约诈骗
背景: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骗子们趁机利用公众对疫苗的高度关注实施诈骗。
诈骗手法:骗子通过短信、社交媒体或电子邮件,声称有“内部渠道”可以快速预约疫苗,甚至提供“免费接种”的噱头,诱使受害者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这些链接往往包含木马病毒,一旦点击,受害者的设备可能被远程控制,个人信息被盗取。
防范措施:通过官方渠道预约疫苗,如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官方APP或官方合作的第三方平台,不要轻信任何要求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链接或电话。
案例三:口罩及防疫物资诈骗
背景: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需求激增,骗子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诈骗。
诈骗手法:骗子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发布虚假广告,声称有大量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出售,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吸引受害者购买,付款后,受害者要么收到的是劣质商品,要么根本收不到货。
防范措施:购买防疫物资时,选择正规渠道和信誉良好的商家,对于价格明显偏低的产品要保持警惕,切勿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案例四:虚假募捐诈骗
背景:疫情期间,许多地区遭受重创,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这也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标。
诈骗手法:骗子通过伪造慈善组织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发布虚假募捐信息,声称所筹款项将用于疫情防控或援助受影响的地区,受害者捐款后却发现资金去向不明或被挪作他用。
防范措施:在捐款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募捐组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直接转账给个人账户,尽量通过正规支付平台或银行转账,并保留好相关凭证。
案例五:健康码“异常”诈骗电话
背景:疫情期间,频繁的健康码检查让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健康码会出错,骗子利用这一点进行电话诈骗。
诈骗手法:骗子拨打受害者的电话,自称是疫情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告知其健康码异常需立即处理,否则将面临隔离或罚款等严重后果,随后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以“解决问题”。
防范措施:遇到此类电话时,不要轻信,可直接挂断并拨打当地卫健委官方电话进行核实,切记,任何官方机构不会要求你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支付费用。
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不法分子总是试图从中牟利,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疫情诈骗形式多样且手段不断翻新,作为普通公众,保持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至关重要,记住以下几点: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选择正规渠道进行交易和捐款,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疫情诈骗的侵害,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